近日,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一張中國神秘無尾隱身戰斗機的新照片,可能是來自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提供了更清晰的后部視角。這張照片似乎證實了此前提出的一個猜想:戰斗機的外翼尖部分作為活動控制面。
本文是美國《戰區》網站的一篇專欄文章,作者是Thomas Newdick和Tyler Rogoway,由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分享。由于本文作者為美國人,對中國實際情況的了解主要來源于網絡,所以部分認知與實際情況不太符合,請大家理性看待,本人翻譯此文章只是為了轉述外國人員在分析從我國網絡平臺流出的照片后表達的一些看法,并非本人觀點,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這張照片最早發布在中國社交媒體微博上。照片中的這架戰斗機正在接近降落,飛越一條繁忙的高速公路,拍攝時是白天。自首次曝光以來,一些觀察人士猜測這款戰斗機可能被命名為殲-50(屬于中國的殲擊機或戰斗機系列),也有一些觀察人士將其稱為殲-XDS。在現階段,目前我們根本無法確認最終名稱。
值得注意的是,這張照片的真實性無法得到確認,但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它被人為修改過,并且與我們之前看到的戰斗機圖像一致。
從后部看,并沒有出現一些人曾提到的“彈出式”機動尾翼,這種尾翼也曾出現在粉絲制作的渲染圖中。有人認為,這種尾翼表面可能與機翼內側齊平,在低速飛行時才會啟動,從而提高控制能力和機動性。然而,正如我們在分析中所解釋的那樣,這種情況似乎并不存在,而這張照片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特別是在戰斗機處于低速飛行階段時,本應該展開的“彈出式”機動尾翼并沒有出現。
正如我們過去指出的那樣,這些輔助尾翼會增加戰斗機的重量和設計的復雜性,同時也會減少燃料的存儲量,這些犧牲根本抵不上在穩定性和靈活性方面帶來的任何優勢。
顯然,這款戰斗機擁有可旋轉的翼尖部分,可作為主要控制面,這一點意義重大。在這張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右翼翼尖處于前上后下的位置。像這樣從前緣到后緣的翼面間距非常大,應該可以提供很大的滾轉能力,如果同時展開,還可以用來控制俯仰。這樣,外翼部分與先進的數字飛行控制系統相結合,將有助于減輕無尾設計所帶來的穩定性問題。
這種布置的缺點可能會降低隱身能力,不過設計師可能會認為這種妥協是值得的。在巡航時,通過限制這些翼面的活動,甚至完全鎖定這些翼面,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小這一影響,除非有較大操縱輸入。不過,僅僅在這個位置設置一個接合區域還是不太理想,就像鴨翼不利于隱身性能一樣。
除此之外,新照片還讓我們能夠更好地觀察可能是駕駛艙頂蓋的東西,這在之前的照片中不太明顯。雖然也很難確定任何細節,但至少在駕駛艙應該存在的地方似乎有一個突出的凸起。此前有人猜測這架戰斗機可能是無人駕駛的,但從我們觀察到的情況來看,情況似乎不是這樣的,不過也存在這種可能性,因為凸起還可以容納通訊系統,但目前來看幾乎可以排除。
由于照片的分辨率較低,我們很難確定戰斗機發動機排氣口的構造,但有一種說法是,這架戰斗機可能配備了與美國F-22非常相似的二維推力矢量噴口。這種噴口除了提升隱身性能外,還能提高戰斗機的機動性和穩定性,考慮到這是一種相對較重的無尾設計,這些都是關鍵問題。
總體而言,這架2024年12月26日首次曝光的無尾戰斗機目前仍有kaiyun全站網頁版登錄許多未知數。不過,更多的照片肯定會出現,這些照片應該會逐漸讓我們對這種新型設計有更好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