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幕的2025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海)上,衛星通信技術正成為展示和討論的焦點。多位行業人士認為,衛星通信技術正在進入移動通信的主舞臺,重塑偏遠地區的網絡接入方式,為全球尚未接入互聯網的人口帶來網絡連接,開啟數字經濟的全新篇章。衛星產業則有望在未來10年引領整個通信行業發生革命性的改變。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副主任朱剛表示,我國衛星產業正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關鍵時期,“我國衛星產業在產業結構、競爭環境、技術研發、商業模式以及生態建設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推進衛星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政府部門、企業、智庫機構、行業協會、高等院校等多方智慧和努力。”
在MWC上海展會上,企業紛紛展示創新成果和方案,通信技術逐漸打破傳統邊界,網絡連接“上天”“入海”無處不在。
吉利旗下商業航天企業時空道宇認為,隨著衛星通信應用逐步大眾化,衛星通信“上車”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時空道宇正在部署規劃全球低軌衛星通信星座“吉利星座”,一期規劃部署72顆衛星,目標實現全球實時的物聯通信;二期規劃部署72顆衛星,目標實現全球IoT-NTN物聯通信語音通線顆衛星,目標實現存量手機直連衛星通信服務。該負責人介紹,目前已經完成一期三個軌道面的衛星部署,截至2024年底實現了30顆衛星在軌,預計2025年將實現64顆衛星在軌,并進入一期的初步運營階段,預計2026年將完成72顆衛星在軌,進入正式運營階段,屆時可實現每天4.5億條的通信容量,為全球用戶提供中低速通信服務。
中國移動在大會期間推出“衛星物聯”系列產品。其發布了兩款基于RISC-V架構的全國產化衛星通信芯片CM6650N和CM3510,通過衛星網絡補齊蜂窩信號覆蓋短板,滿足物聯網連接需求;此外還發布了兩款國產化衛星物聯模組MU329N、MU305A。其中,MU305A具備衛星與蜂窩雙網智能切換、高兼容性、頻段豐富、網絡覆蓋全球四大特點,能為行業客戶提供一站式雙網通信能力。
中國鐵塔也展示了在“空天一體化”趨勢下的探索。中國鐵塔展臺工作人員介紹,依托210萬地面站址資源,可以探索建設分布式地面站,開云官方入口 開云網址接收衛星信號。據了解,中國鐵塔正在加快推進衛星網絡與地面網絡融合發展,70%的北斗地基增強站通過共享鐵塔站址完成建設,進一步體現了“共享鐵塔”的戰略價值。此外,中國鐵塔還與衛星互聯網公司在基準站網絡優化、地面網絡運行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面開展合作,利用現有站址資源,搭建了衛星互聯網地面無線試驗外場,模擬遠場通信測試環境等。
業內人士表示,盡管當前衛星通信應用仍主要集中在應急救援、野外作業等場景,但這項技術對于全球大部分地區的網絡接入覆蓋意義重大,不僅有利于實現通信普惠、彌合數字鴻溝,也有助于分擔運營商在偏遠地區建網的成本壓力。
面向全球廣闊市場和需求,我國衛星通信技術和解決方案提供商正加速出海。今年5月,中國電信旗下衛星公司與老撾通信有限公司ETL簽署天通衛星落地老撾合作協議,天通手機直連衛星業務正式落地老撾。這是天通衛星首次走出國門,也是我國自主衛星通信技術首次海外規模化商用。
今年4月,時空道宇與馬來西亞Tradewinds Group(M) Sdn Bhd旗下通信服務提供商Altel Group Sdn Bhd在吉隆坡正式宣布成立合資電信業務運營公司,通過入股并運營馬來西亞電信企業,推動規模化應用落地。這是時空道宇探索低軌衛星通信“系統出海”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國商業航天企業參與國際通信服務體系建設的全新嘗試。
前述時空道宇負責人介紹,公司在阿曼、馬來西亞的頻率申報已經落地,商業應用即將開展。2024年6月,公司已于阿曼完成吉利星座首次海外通信商用部署測試,通信成功率99.15%,網絡可用性超過99.97%,是我國商業低軌衛星星座首次在海外實現衛星通信應用落地。
此外,今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上,上海垣信衛星科技有限公司與泰國國家電信運營商National Tele Public Company Limited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垣信衛星將通過千帆星座低軌衛星寬帶網絡服務能力,提升泰國偏遠區域的衛星通信能力、共同開拓衛星寬帶網絡市場應用、培育數字化的解決方案等。
衛星產業是未來產業的關鍵領域,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當前全球科技競爭的最前沿。國際電信聯盟預測,到2030年全球衛星通信市場規模將突破400億美元。
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前瞻布局6G、衛星互聯網、手機直連衛星等關鍵技術研究,構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聯、智能綠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
在政策護航之下,我國衛星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以衛星導航應用為例,2024年我國以北斗為核心的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5758億元,同比增長7.39%;衛星通信服務方面,千帆星座等大型低軌衛星星座建設穩步推進,衛星互聯網組網應用邁向常態化密集化新階段;遙感衛星應用方面,氣象預報、災害預測、資源測繪應用場景持續深化,2024年我國成功發射了至少107顆商業投資遙感衛星,遙感衛星以及應用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
朱剛指出,我國衛星產業正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關鍵時期。他表示,要持續加星頻率軌道資源的管理,“衛星頻率軌道資源稀缺性突出,今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衛星網絡國內協調管理辦法(暫行)》,首次系統性規范衛星網絡國內協調機制,相信將進一步促進頻率軌道資源的高效利用。”
朱剛強調,要夯實衛星技術產業基礎,加快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突破制約規模應用的技術途徑,推動標準體系建設和應用推廣,尤其是進入AI時代,應強化衛星產業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合,培育更多元、更優質、更專業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朱剛還表示,要進一步優化衛星產業的發展環境,如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建設,引導社會資本加強對衛星產業相關領域創新型企業的投資;持續推進高水平國際合作,充分發揮雙多邊機制作用,共同構建開放共享的衛星產業生態體系,推動衛星相關企業在內的信息通信企業“抱團”走出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