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關注中國海軍發展的國外博主“SomePLAOSINT”,通過分析日本統合幕僚監部發布的例行通報得出結論稱:在今年5月25日~5月26日期間,在東海水域進行戰巡的中國海軍“遼寧”艦航母編隊的殲-15艦載機日均起降作業約為45架次(持續出動架次率),單機平均日出動架次率約為2架次。
根據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站消息,在菲律賓以東太平洋水域進行了大范圍的機動戰巡。在5月25日~5月26日,遼寧艦航母編隊由1艘054A型護衛艦“安陽”號、1艘052D型驅逐艦“太原”號、1艘055型萬噸大驅“南昌”號等組成。在沖之鳥礁東北約500公里至小笠原群島西南約300公里的海域展開機動訓練。
隨后在5月27日~6月2日,遼寧艦航母編隊又來了一個“回馬槍”,這時的航母編隊由2艘052D型驅逐艦(唐山艦、齊齊哈爾艦)、1艘901型綜合補給艦(呼倫湖艦)組成。再次逼近日本列島。
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公布的監測顯示,航母遼寧艦在本次遠海戰巡中,實現艦載機日均起降59.7架次,其中殲-15系列戰斗機占45架次,直升機占14.7架次。遼寧艦的45架次的艦載戰斗機日出動頻率,相比“遼寧”艦接受中期大修之前的持續出動架次率20架次,足足翻了一番。
這意味著遼寧艦上的每架殲-15艦載機平均每3天完成6次起降,且保持著完整的任務能力。這一數據與美軍尼米茲級航母在實戰部署期間日均60-70架次的艦載機出動量基本持平。這種高強度出擊率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飛行甲板調度效率達到每分鐘1.2架次、艦載機故障率低于2%、飛行員具備每日8小時連續作戰能力。這標志著“遼寧”艦已經徹底完成了從訓練艦到戰斗艦的轉變。
所謂出動架次率,是指一個飛行日內一艘航母能夠投送/回收飛機的平均數量。這項指標決定了航母發動攔截、攻擊、電子戰、預警、空中加油等空勤任務的作戰能力,這個能力對于航母的戰斗力具有相當重要性,航母戰斗群的指揮官需要根據架次率來制定作戰計劃,航母艦隊也需要根據架次率計算后勤補給次數和時間。
出動架次率細分的話,則由兩層組成,一層是緊急架次率、高峰出動架次率、持續出動架次率構成;另一層則以平均起飛間隔時間、平均回收間隔時間、單機日出動架次率為主。通過持續出動架次率就可以推導出單機日出動架次率。對于這兩項指標而言,當然是數值越高越好,意味著艦載機能夠遂行更多份額的作戰任務,戰斗力也就隨之水漲船高。
按照國外博主“SomePLAOSINT”說法,遼寧艦持續出動架次率翻一番的背后,源于其接受了中期大修改裝,航空作戰能力有了大幅度增長。公開資料顯示,遼寧艦自服役以來,共經過過3次中期大修,地點均位于大連造船廠。第一次始于2014年4月,歷時共4個月,主要內容包括對動力系統予以調整和優化、對船體開展清潔和保養,諸如除銹和重新涂刷防銹漆。
第二次起止時間為2018年8月~2019年1月,歷時共6個月。本次大修主要針對遼寧艦前期在運行和訓練過程中發現的一些不相適應的裝備進行改進,涵蓋航空保障系統、動力系統、電力系統和生活保障系統等。具體內容非常豐富,例如遼寧艦甲板標線發生變化、著艦區阻攔索材質更新、增加阻攔網支架、改進雷達抗干擾能力、增加飛行指揮控制塔臺面積、系統管路分色處理、優化改進動力與電力系統。
第三次于2023年3月開始,并于同年12月底結束,為期7個多月。本次升級重點集中在動力系統、武器系統、航空保障設備、雷達及光電設備。包括優化彈藥升降機位置與布局,對升級機與飛行甲板的安全邊界、系留點位置、整備區域等進行重新劃分。調整了艦載機起飛站位的輪擋寬度與擋焰板的距離等。
由于第三次大修用時最長,因此香港《大公報》的說法,此次塢內改裝升級結束后,遼寧艦的“身份定位”將會發生重大變化,即從原來偏向為國產航母提供人員培訓、編隊組成提供訓練平臺的科研試驗平臺(訓練艦),轉變為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的主力戰斗艦?!?/p>
遼寧艦的改進,還著重改善了飛行甲板作業能力。某種程度上,航母的飛行甲板作業能力是限制出動架次率的首要因素之一。通過全訓考核建設的相關保障體系,以及各色甲板識別服的飛行保障人員的付出,遼寧艦航空作戰能力有了較大的強加,持續出動架次率明顯增加,在短短18個月后就實現了質的飛躍。
對于遼寧艦來說,殲-15艦載機的持續出動架次率還有繼續提高的可能性。倘若能夠突破日均50~60架大關,那么該艦的戰斗力將會上升到一個新臺階。在此次14天的遠海戰巡行動中,遼寧艦飛行員的作業強度甚至超過了美軍航母2022年在菲律賓海演習時的數據。因此美國海軍戰爭學院評估指出,遼寧艦展現出來的持續作戰能力,已能對美國第七艦隊的航母打擊群形成有效牽制。中國海軍航母作戰力量的發展,正在重塑地區戰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