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著守護國家應急救援與災害防控的雙重重任。其電傳飛控系統的研制不僅是適航取證的核心挑戰,更是突破國際的里程碑。面對技術復雜度高、適航標準嚴苛、研制周期緊迫的“三座大山”,項目團隊以“破壁者”的姿態,在技術無人區中開辟出一條國產化創新路徑。
荊門波濤之上,AG600以優雅姿態破浪起飛,12噸汲水后精準投向火場。這一系列復雜動作的背后,是電傳飛控系統對飛機動力、舵面與環境的毫秒級響應。駕駛艙內,飛行員通過駕駛桿輸入指令,飛控系統將信號傳遞至全機十余個作動器,確保飛機在水面滑行與空中飛行間無縫切換。
“飛控系統是飛機的‘運動神經’,差之毫厘便可能謬以千里。”飛控系統副總師劉宏明強調。在全員努力下,團隊攻克了國際領先的高安全分布式系統架構技術,突破水面起降控制、終極備份控制、水面動基座對準等關鍵技術20余項,申報專利40余項。例如,針對水陸兩棲特性,團隊首創“雙域控制邏輯”,采用強抗擾、高魯棒控制架構、使用多種軸間解耦技術、外回路姿態穩定控制器和面向水陸兩域的拉平模式等關鍵技術解決了水陸兩棲飛機復雜耦合精準控制問題,使AG600在風浪與烈焰中仍能穩如磐石。此外,團隊還研制出國內首款民機 SMART靈巧作動器,滿足了飛機在復雜火場及水面起降環境下高安全、高品質控制的使用需求。
研制初期,面臨國外技術封鎖與適航條款的雙重高壓,團隊以“啃硬骨頭”的決心,直面技術壁壘,一面研究相關技術資料,一面結合多年型號技術沉淀,創造性提出多項關鍵難點問題自主解決方案;統籌協調多個專業組,組織開展數十輪分析迭代驗證,將核心技術逐項吃透,為項目適航取證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團隊長期駐扎試飛一線,對上千次試飛數據逐條分析確認,經歷多輪參數優化與邊界條件驗證,控制律品質得到審定試飛員高度評價。“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看到AG600在空中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并安全落地。”飛控系統主管陳潔回憶道。
適航審定是技術實力的終極試金石。AG600電傳飛控需通過43%的A級軟硬件驗證,覆蓋上千項符合性活動。“我們在實驗室搭建了半物理實驗環境,能夠完成軟硬件-設備-系統-飛機閉環的多層級試驗驗證”,飛控系統驗證主管劉艷介紹。團隊開發了覆蓋電磁干擾、極限載荷等場景的千余個測試用例,形成驗證百余份。團隊攻堅克難,艱苦奮斗,完成百萬代碼的開發和驗證,上千項符合性活動和表面工作的開展,支持主機完成表面符合性試飛、審定試飛等,系統表現穩定,并配合五百余次現場審查、制造檢查、目擊檢查等,順利完成了主飛控系統首次完整的適航大考。
AG600電傳飛控系統的成功,標志著我國民機飛控技術從“填補空白”邁向“定義標準”。系統國產化率超90%,拉動高安全總線、國產操作系統等產業鏈全面升級。 “我們不僅交付了一套系統,更構建了一條自主可控的產業生態鏈。”劉宏明表示。未來,團隊將探索智能容錯、自適應控制等前沿領域,推動國產飛控系統向“智慧化”時代邁進。
從“技術跟跑”到“標準引領”,花費了六年時間;從“標準引領”到“全球領跑”,或許仍需十年磨劍。但這條路上,每一步都是中國航空人的底氣。AG600電傳飛控系統的自主之魂已然鑄就,它不僅托舉著一架飛機的騰飛,更承載著航空工業邁向高端的堅定信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