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初,多個國際媒體紛紛報道了印尼計劃采購42架中國二手殲—10戰斗機的消息。這一舉動的背后,是為了迅速填補印尼因其老舊的F—5戰機隊退役后所面臨的戰力空缺。雖然這項交易本身并不罕見,但美國方面的反應卻異常激烈。美國官員、智庫和主流防務媒體頻繁發聲,聲稱無論是新型還是二手的殲—10,都將對全球戰機市場帶來“重大沖擊”。那么,美國為何對這一交易表現出如此強烈的反應?這背后究竟意味著什么樣的影響呢?
美方擔憂的首要原因,也正是公開表達的主要擔憂,就是印尼采購殲—10可能對美國的拳頭產品——F—16系列戰機的市場份額帶來威脅。長期以來,F—16戰機一直是全球最暢銷的第四代戰機,尤其是在預算有限的中小型國家市場,F—16的市場根基非常深厚。然而,中國的殲—10CE卻正迅速崛起,成為了一支強有力的競爭者。關鍵的轉折點之一,就是在印巴空戰中,殲—10CE展現出了出色的實戰表現,成功壓制并擊落了對方的先進戰機,這一表現讓殲—10CE聲名鵲起,并大大增強了外界對中國戰機性能及其背后空戰體系的信任。
對于印尼這類尋求高性價比戰力的國家來說,經過實戰檢驗、性能可靠、且價格相對親民的二手殲—10CE,立即成為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擇。這無疑直接威脅到美國F—16新機以及二手機庫存的銷路。美國《福布斯》甚至直言,殲—10CE已經成為F—16 Block 70/72在中低端市場上“最危險的競爭者”。然而,更令美國擔憂的,還是隱藏在這批“二手”標簽背后的潛在風險。
美國真正害怕的,并非這些戰機本身是二手,而是中國有能力將它們“煥然一新”,甚至有可能讓這些二手戰機在性能上超過新機。傳統觀念中,二手戰機往往意味著過時的航電系統和較低的作戰效能。但美國的觀察家和分析機構敏銳地指出,中國完全能夠通過與購買國的深度合作,采用先進的技術對這些二手殲—10進行徹底的現代化升級。這種升級并不是簡單的翻新,而是涵蓋了雷達系統、火控計算機、飛行控制系統,甚至包括配套導彈武器體系的全面改進。
《空軍雜志》等專業媒體曾分析指出,依托中國的先進航空電子技術和強大的武器庫,這些經過“魔改”的二手殲—10,其實際作戰能力完全可能接近甚至超越早期批次的全新殲—10。這意味著,購買方可以以二手價格獲得接近新機的戰力,性價比極高,對那些預算有限但渴望先進戰力的國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這種突破傳統二手裝備價值評估體系的能力,令美國防務界深感震動。
這種由殲—10引發的連鎖反應,甚至開始影響到美國對其最先進裝備——第五代隱形戰斗機F—35的市場信心。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當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印度推銷F—35時,美國國內卻出現了反對的聲音。反對者認為,一旦印度獲得F—35,在未來可能的空戰中,若與中國提供給巴基斯坦的類似先進戰機對抗,并重演“陣風”戰機的慘敗,那將極大打擊F—35作為全球最先進戰機的聲譽,使其在全球市場的“不可戰勝”標簽瞬間崩塌,導致其市場份額遭遇致命打擊。
這種擔憂并非空穴來風,它反映了美國對中國航空技術迅猛發展的深刻擔憂。殲—10的崛起不僅僅是在挑戰F—16的市場份額,更深遠的效應是讓潛在客戶開始質疑:西方昂貴的頂級裝備,是否能夠在中國體系化、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面前保持絕對優勢?這種對技術代差的信心動搖,對美國軍工復合體來說,無疑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戰略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印尼的采購計劃可能遠不止限于戰斗機,還包括中國制造的艦艇、護衛艦以及其他武器裝備。這表明,印尼看重殲—10的采購,實際上是長遠戰略的一部分。長期關注軍事領域的專家都明白,軍貿不僅僅是“誰的裝備更合適買”的一錘子買賣,更是國家間政治互信的體現。近年來,中國與印尼的政治互信日益加深,合作關系也愈發緊密。像雅萬高鐵、奇拉塔電站、泗馬大橋等一系列項目,正是兩國緊密合作的象征。
如果印尼率先向“東方”轉向,并帶動其他國家也開始傾向中國,那么這一趨勢將逐步瓦解美國在軍售市場上依賴“技術代差”的霸權壁壘。這不僅僅是關于購買戰斗機的問題,更深層次的是一個全球軍事技術市場的重新洗牌。如果這種趨勢得以蔓延,美國的軍售霸主地位將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表面看,美國可能只是擔心失去市場份額,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中國軍工展示了“點舊成金”的獨特能力,使得二手戰機也能煥發新生,成為“新銳威脅”。這一舉動不僅打擊了F—16的銷量,還破壞了西方對軍事技術升級路徑的壟斷神話。這一重拳直擊美國軍工的核心利益,同時也為中國在全球軍售市場上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每日經濟新聞2025年06月05日——印尼考慮采購中國殲—10戰斗機,“在印巴沖突中的表現是重要因素”!此前曾以81億美元訂購42架“陣風”戰斗機開云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