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尼國防部副部長道凡托在媒體面前對殲-10CE戰斗機的評價頗為高昂,稱其“性能先進,價格合理”。然而,就在不久后的幾天內,印尼總統蘇比安托卻與土耳其簽署了一份價值不菲的協議,購買了48架“可汗”五代機。
此前,印尼空軍司令曾親自試飛過殲-10CE,中國方面更是罕見地開放了飛行控制與雷達系統,雙方的合作氣氛幾乎達到了頂點。然而,印尼卻出乎意料地將這一大單轉向了土耳其。
自從2019年因采購俄羅斯S-400防空系統遭遇美國制裁并被踢出F-35項目后,土耳其加快了五代機的國產化步伐。2024年2月,土耳其的“可汗”五代機成功首飛,成為其技術突破的標志。印尼空軍目前的機隊由33架老舊的F-16、5架蘇-27和11架蘇-30組成,雖然近年來已經購買了法國的“陣風”和美國的F-15EX戰機,但五代機的缺口依然存在。與韓國KF-21的合作因技術轉讓糾紛而破裂,最終印尼將目光投向了土耳其。
值得一提的是,開云網站 開云網址印尼與韓國的KF-21項目自2009年便開始合作,但由于技術轉讓受限、拖欠研發資金等問題,印尼在原本承諾投入15億美元的資金中,僅收到2億美元。此外,韓國戰機設計方面也存在諸多缺陷,尤其是將彈艙設計取消,使KF-21戰機的隱身性能大打折扣。因此,印尼決定放棄與韓國的合作,也是情有可原的。
從理論上講,土耳其的KAAN“可汗”屬于五代機,較殲-10C和“陣風”要更先進。考慮到這一點,印尼直接選擇裝備五代機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畢竟,從字面上來看,“可汗”五代機無疑比這兩款戰機更強,但問題是土耳其自己至今還未裝備該機型,實際上“可汗”仍處于試飛階段。從國際軍售的角度來看,印尼選擇購買一款仍在研發階段的戰機,確實風險不小。
“可汗”項目始于2010年,原計劃替換掉土耳其空軍的幾百架F-16戰機,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直到2016年才正式啟動研發,并且在近年來才進入加速階段。土耳其由于被美國排除在F-35項目之外,只能轉向自主研發五代機。雖然“可汗”在2023年實現了首飛,并進行了三次試飛,計劃在2028年交付首批20架,但目前的研發進度遠未達到預期。即使土耳其空軍無法按時裝備該機,2035年印尼的交付也顯得遙不可及。
“可汗”目前的技術依賴度很高,尤其是發動機、核心航電和雷達技術都需要外部供應,甚至彈射座椅也是進口的。不過,土耳其的智慧在于,它巧妙地將自己的工業雄心與印尼的產業需求緊密結合,并在發動機選擇上玩起了“腳踏兩只船”的策略:一方面與美國談判F110發動機的供應,另一方面則有意采購中國的渦扇-10發動機。
此次軍購背后,所蘊含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軍事貿易的范疇。它反映出中等強國與新興國家之間,在大國博弈的背景下,圍繞地緣政治與戰略自主權的精妙博弈。
印尼,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始終在東西方之間游走。其在美國“印太戰略”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之間,力圖保持獨立,尋求戰略平衡。選擇土耳其,一個同樣在東西方之間保持獨立性的國家,顯然是印尼向美國發出的一個信號:我們不希望被納入任何大國主導的體系。
土耳其也不甘于僅僅作為一個傳統的軍事大國客戶。它試圖通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影響力和不斷提升的軍事工業能力,重新定義國際秩序。土耳其向印尼提供的,不僅僅是武器系統,更是“技術 政治”的綜合方案,通過這樣的合作,土耳其進一步打開了亞洲軍火市場的大門,并在世界中建立了以自身為核心的技術合作體系,從而提升了其在地區的領導力。
然而,每一次豪賭都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土耳其的“可汗”能否在2035年之前成功定型并量產,成為印尼的主力戰機,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土耳其在載人戰斗機領域的經驗相對較少,而五代機技術的復雜性遠超想象。如果項目進展不順,印尼這筆百億美元的投資,可能會重蹈與韓國KF-21合作時的覆轍,成為“有形無魂”的空殼。
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軍購逆轉,也給所有傳統軍事強國敲響了警鐘:新興市場不僅僅看重武器的性能,更多的是渴望技術主權、產業自主和戰略伙伴關系。對中國等軍工大國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啟示。
中國過去在軍工出口方面,憑借“高性價比”和“可靠性”贏得了市場。殲-10CE的性能毫無疑問是優秀的,并且在實戰中證明了其價值。然而,面對印尼這類對“技術”和“工業”有著更高要求的國家,中國能否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合作方案”?如何在保持技術安全和核心利益的基礎上,探索更靈活、深入的“技術轉讓合作生產”模式?這將是中國在走向海外、參與全球競爭時必須思考的“軟實力”突破口。
畢竟,軍火交易不僅僅是商品買賣,它是政治、經濟、技術和文化的綜合較量。誰能理解客戶的真正需求,誰能提供超越產品本身的戰略價值,誰就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取得最終的勝利。印尼選擇“可汗”之賭,結果尚未揭曉,但它已經成為世界軍工格局中一個值得我們密切關注的樣本。